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里,青年一代正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基层,贡献青春力量。正值暑假,广东工业大学 “红壤柑韵”党员实践团怀揣 “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耳朵倾听民声,用双手助力发展,深入革命老区江门新会开展实践活动,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旧址寻根
“红壤柑韵”党员实践团首站来到了位于江门新会区的中共新会县委旧址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感悟改革初心。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队员们被革命时期的氛围所感染。从先辈们曾经居住、议事和战斗过的房间,到陈列着珍贵历史资料的展示区,队员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通过对馆内资料的细致研读,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实践团来到司前镇烈士陵园。队员们整齐列队,神情庄重,肃立于纪念碑前,向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革命英烈默哀致敬,表达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此次缅怀活动,让队员们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入党初心和担当使命的信念,也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将红色精神融入到当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响应党中央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号召。

文脉赓续
“红壤柑韵”党员实践团走进新会学宫与景堂图书馆,实地感受江门地方文化与革命历史的交汇传承。在学宫与博物馆中,队员看到了历代以来在新会发生的各种著名战争、杰出人物与相关史物展示,展馆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与学术氛围,令人身临其境。队员于各个展馆中学习历史典故,观摩历史遗物,了解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如梁启超、陈宜禧等具有深远影响的本地人物。
实践团在景堂图书馆开展了一场充实的阅读学习活动。馆内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着每一位队员,大家穿梭在书架间,认真翻阅有关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等方面的书籍资料,不断拓展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在实际应用中的认知,深刻领到乡村振兴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这次学习让实践团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汲取了知识养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担当,为后续实践筑牢思想根基。

绿色发展
在明确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实践团聚焦乡村发展的痛点与难点,开展多维度调研。为推动农户绿色种植,提升新会特产——陈皮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实践团来到柑生堂陈皮合作社,围绕“降低陈皮农残”展开访谈。
访谈涵盖合作社成立初衷与基本情况、当下陈皮产业市场状况、农药及肥料使用情况,以及合作社对高校的期望等四个方面。队员们认真倾听、积极提问并详细记录,对当地陈皮产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实践团提出推广垚丹系列液体肥以降低农残的方案,期望凭借自身力量优化新会陈皮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实地调研
为全面了解农资店的市场供应与农药用量情况,实践团前往线下农资店实地考察。店主与店内技术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解答队员们关于农资店基础经营、农药销售特点、病虫害与农药选择关联等问题。此次考察增进了队员们对新会农资店经营情况及所售农药成分的了解,为后续推动绿色种植改革提供有力依据,助力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契合乡村振兴中绿色发展的理念。
实践团深入种植地,聆听农户分享青柑种植的注意事项与经验心得,并亲自下田实践喷洒液体肥,亲身体验农户的日常种植生活。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实践团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践行“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切实掌握青柑种植与农残问题的现状,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红壤柑韵”党员实践团深知,下乡不仅要传播知识与思路,更要展现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本次“三下乡”活动,是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进实践育人的生动实践,也是高校响应党中央号召、组织青年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他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定能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为国家发展贡献磅礴青春力量。